所以,这哪里是什么“可怜刘为了陈大动干戈,开除高寒,”,而是他(们)准确地把握——事实也的确如此,譬如你的同情心就偏向陈——这事唯一能在笔会内(甚至在国人圈内)凝聚共识、同仇敌忾,让所有人闭嘴之“高寒惹众怒”的最佳理由。
本书第十二章 “诽谤陈迈平”之财务弊案中,就对此有清醒的描述:
我当然知道,我曾在笔会内部批评过前秘书长陈迈平——实际上是以刘晓波为首的整个理事会——玩猫腻的“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并未获得过几乎任何一个会员的响应。换言之,我是独自一人在笔会内提出并坚持这个批评,且还独自一人在承受了“诽谤”或“过分”的指控或指责的。
我当然知道,后来拼力为高寒辩护、呼吁,写了“八为高寒抱不平”的黄河清,这位陈迈平的老朋友,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声情并茂地敦促我向陈迈平道歉,以“变被动为主动”,以“争取多数的同情”;
我当然知道,无论是朱学渊,还是东海一枭这些反对开除高寒的老朋友,都曾以调侃的方式暗示我那“巧立名目、中饱私囊”的指责太过分,太过认真,甚至太不可思议;
我当然还知道,即使是“罢免案”发起人群体,也不乏视我的这一所谓“诽谤”,系被对方抓住的一个把柄,一个短处,一个让对方攻击的痛点;
我当然更知道,即使是会内力挺我的郭罗基,还是已经退会的茉莉,都在一段时间里对我的这“巧立名目、中饱私囊”的批评,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
但即使如此,真正开除高寒之抬不上桌面的理由仍是:反制对余杰、王怡“排郭门”丑闻的批评和对笔会财务黑箱的拼命维护。
如果说,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回过头去看,对余王排郭之是与非至今还可见仁见智的话——即使如此,也不能抵消刘晓波一派在笔会内大搞一言堂,压制异议声音的丑态,那么,面对张钰这个被称为“笔会曹操”、“笔会董卓”的秘书长或小小秘书,最终牢牢控制笔会财务逾十年,雷打不动地端定笔会“铁饭碗”,不惜将1/3-1/2的捐款用于其个人工资和其它花销的作派,以致让笔会如今四分五裂,人心思散、丑闻不断的局面,试问,当初那些反对、摇头、嫌弃、切割于高寒之“财务黑箱”批评的笔会内外滚滚诸公们,今天又该作何感想?!
本书第十二章 “诽谤陈迈平”之财务弊案中,就对此有清醒的描述:
我当然知道,我曾在笔会内部批评过前秘书长陈迈平——实际上是以刘晓波为首的整个理事会——玩猫腻的“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并未获得过几乎任何一个会员的响应。换言之,我是独自一人在笔会内提出并坚持这个批评,且还独自一人在承受了“诽谤”或“过分”的指控或指责的。
我当然知道,后来拼力为高寒辩护、呼吁,写了“八为高寒抱不平”的黄河清,这位陈迈平的老朋友,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声情并茂地敦促我向陈迈平道歉,以“变被动为主动”,以“争取多数的同情”;
我当然知道,无论是朱学渊,还是东海一枭这些反对开除高寒的老朋友,都曾以调侃的方式暗示我那“巧立名目、中饱私囊”的指责太过分,太过认真,甚至太不可思议;
我当然还知道,即使是“罢免案”发起人群体,也不乏视我的这一所谓“诽谤”,系被对方抓住的一个把柄,一个短处,一个让对方攻击的痛点;
我当然更知道,即使是会内力挺我的郭罗基,还是已经退会的茉莉,都在一段时间里对我的这“巧立名目、中饱私囊”的批评,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
但即使如此,真正开除高寒之抬不上桌面的理由仍是:反制对余杰、王怡“排郭门”丑闻的批评和对笔会财务黑箱的拼命维护。
如果说,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回过头去看,对余王排郭之是与非至今还可见仁见智的话——即使如此,也不能抵消刘晓波一派在笔会内大搞一言堂,压制异议声音的丑态,那么,面对张钰这个被称为“笔会曹操”、“笔会董卓”的秘书长或小小秘书,最终牢牢控制笔会财务逾十年,雷打不动地端定笔会“铁饭碗”,不惜将1/3-1/2的捐款用于其个人工资和其它花销的作派,以致让笔会如今四分五裂,人心思散、丑闻不断的局面,试问,当初那些反对、摇头、嫌弃、切割于高寒之“财务黑箱”批评的笔会内外滚滚诸公们,今天又该作何感想?!
最后编辑时间: 2021-01-20 10: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