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 [专题] [检索] [独立评论] [海阔天空] [矛盾江湖] [全版论坛]

独立评论

作者: 脮脜脫垄   潞脡脤m鈥录鈥芭鈥∶嘎奥16聫艩 / 脤O鹿没脠脮藛贸脥拢驴炉拢卢脧茫赂脹隆垄脤篓啪鲁拢卢脙梅脤矛脪艩拢隆 2021-06-18 09:11:59  [点击:639]
荷蘭晉級歐國盃16強 / 蘋果日報停刊,香港、台灣,明天見!


1.➤〉蘋果日報:歐國盃|鄧佛里斯踢出身價 荷蘭2比0完勝奧地利晉級16強

2.➤〉再會! 告別《蘋果日報》紙本 《蘋果新聞網》相見

3.➤〉《蘋果日報》編按

4.➤〉吳叡人:自由之樹─ 政治史中的台灣《蘋果日報》

5.➤〉胡元輝:「數位蘋果」的甘甜與苦澀

6.➤〉范疇:香港,明天見!

7.➤〉李惠仁:蘋果的滋味



~~~~~~~~~~~~~~~~~~~~~~~~~~~~~~~~~~~~~~~~~~~~~~~~~~~~~~~~~~~~~~~~~~~~~~~~~~~~~~~~~~~~~~~~~~~~~~~~~~~~~~~~~~~~~~~~~~~~~~~~~~~~~~~~~~~~~~~~~~~~~~~~~~~~~~~~~~~~~~~~~~~~~~~~~~~~~~~~~~~~~~~~~~~~~~~~~~~~~~~~~~~~~~~~~~~~~~~~~~~~~~~~~~~~~~~~~~~~~~~~~~~~~~~~~~~~~~~~~~~~~~~~~~~~~~~~~~~~~~~~~~~~~~~~~~~~~~~~~~~~~~~~~~~~~~~~~~~~~~~~~~~~~~~~~~~~~~~~~~~~~~~~~~~~~~~~~~~~~~~~~~~~~~~~~~~~~~~~~~~~~~~~~~~~~~~~~~~~~~~~~~~~~~~~~~~~


🤗張英按》荷蘭晉級歐洲國家盃16強


「歐國盃」是「歐洲國家盃」的簡稱,它的全名是「歐洲足球錦標賽(European Football Championship)」,比賽規模及精彩程度與世界盃不相上下,本屆24支參賽隊伍(表一)中就有7支世界排名前10,分別是比利時(1)、法國(2)、英格蘭(4)、葡萄牙(5)、西班牙(6)、意大利(7)及丹麥(10),可以說是少了中南美巴西(3)、阿根廷(8)及烏拉圭(9)的世界盃。本屆「2020歐國盃」適逢60週年,歐洲足總特別採無主辦國的巡迴賽方式加以紀念,全部51場比賽巡迴在歐洲的11個城市舉行,可以說是史上最多國家及城市共同辦理的單一賽事,小組賽分6組,每組4隊先進行循環賽取前2名,共12隊晉級16強淘汰賽,其餘4個名額,由6個組別的第3名依戰績排名規則晉級。荷蘭完勝奧地利晉級歐洲國家盃16強!




1.➤〉歐國盃|鄧佛里斯踢出身價 荷蘭2比0完勝奧地利晉級16強


歐國盃|鄧佛里斯踢出身價 荷蘭2比0完勝奧地利晉級16強


蘋果日報
7小時前


鄧佛里斯(右)進球後開心慶祝。路透


因新冠肺炎疫情延後一年開踢的歐洲國家盃足球賽,今天由「風車大軍」荷蘭對上奧地利,荷蘭靠著鄧佛里斯Denzel Dumfries穿針引線、自己又能得分的情況下,無懸念的以2比0擊敗奧地利,順利提前晉級16強。

鄧佛里斯的速度飛快,是荷蘭相當倚重的進攻要角,比賽第11分鐘,鄧佛里斯在荷蘭第2波進攻中,禁區內持球被奧地利球員絆倒,來自以色列的裁判格林菲爾德觀看VAR重播後,判給荷蘭一記12碼罰球,隨後由德派Memphis Depay操刀,幫助荷蘭確立了1比0領先的優勢。


鄧佛里斯進球。路透
鄧佛里斯進球。路透


下半場奧地利企圖變陣,派上2位具有身高優勢的中場,希望能在進攻上給荷蘭一些壓力,也試圖讓鄧佛里斯多花些體力在防守上,沒想到鄧佛里斯很快就適應對方手段,第67分鐘,荷蘭一次快速反擊,馬倫Malen持球獲得單刀機會,一路殺到對方門前,在奧地利門將防守下,馬倫橫傳給鄧佛里斯輕鬆得分。


鄧佛里斯賽後毫無懸念的當選本場比賽最佳球員,他比賽中觸球37次,傳球20次,成功12次,送出2次關鍵球,射門1次進球,爭頂5次、成功4次,且幫荷蘭獲得1次12碼罰球。


(黎建忠/綜合報道)


------------------------------------------------------------------------------------------------------------------------------------------------------------------------------------------------------------------------------------------------------------------------------------------------------------------------------------------------------------------------------------------------------------------------------------


2.➤〉再會! 告別《蘋果日報》紙本 《蘋果新聞網》相見


蘋果日報
更新時間: 2021/05/17 03:00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台灣《蘋果日報》紙本明天起停刊,謝謝讀者18年來的支持,也和讀者相約,我們在網上的《蘋果新聞網》再相見。

這18年來,《蘋果日報》記錄了歷史最重要的一頁:2004年200萬人的「牽手護台灣」活動、2007年台灣高鐵通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3年的洪仲丘引發萬人上街、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2016年蔡英文成為中華民國首位女性總統、2017年掀起同婚合法化風潮、2018年的韓國瑜「韓流」旋風、2019年香港的「反送中」運動。

我們也一起共度榮耀。2006年,李安以《斷背山》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導演。2012年,台裔NBA球員林書豪開啟林來瘋(Linsanity)旋風,《蘋果日報》都以大幅報導為全台灣表達了喜悅。

每天的《蘋果日報》,無論是獨家直擊照片、踢爆揭弊、調查採訪等,都帶動台灣熱門話題,甚至改變公共政策,改變歷史。但今天,我們也被歷史改變。因營運上虧損持續,在非常不得已的情況下,壹傳媒集團決定台灣《蘋果日報》紙本停刊,集中資源發展《蘋果新聞網》。

雖然紙本不再,我們對讀者的承諾不變,我們堅實的採訪團隊將會更強化《蘋果新聞網》。《蘋果》的精神不會打折,只會更挺直腰桿,以最好的報導回報支持的讀者。


......

......

......



----------------------------------------------------------------------------------------------------------------------------------------------------------------------------------------------------------------------------------------------------------------------------------------------------------------------------------------------------------------------------------------------------------------------------


3.➤〉《蘋果日報》編按


蘋果日報
更新時間: 2021/05/17 03:00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蘋果日報》紙本將於今天(110年5月17日)之後停止發行,蘋果論壇特別邀請相關學者專家,探討《台蘋》與台灣政治社會脈動的關連,以及紙本退場的的成因,以饗讀者,也謝謝讀者對論壇的支持。


蘋果日報停刊
紙本論壇停刊



----------------------------------------------------------------------------------------------------------------------------------------------------------------------------------------------------------------------------------------------------------------------------------------------------------------------------------------------------------------------------------------------------------------------------


4.➤〉吳叡人:自由之樹─ 政治史中的台灣《蘋果日報》


自由之樹─政治史中的台灣《蘋果日報》
(吳叡人)

蘋果日報
更新時間: 2021/05/17 03:00


■18年前5月2日凌晨,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右)在印刷廠檢視剛印好的台灣《蘋果日報》創刊號;從此見證了台灣現代史上最動盪的18年政治發展歷程。左為當時的總編輯陳裕鑫。資料照片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


台灣《蘋果日報》自2003年發刊以來,不只見證了台灣現代史上最動盪的18年政治發展歷程,並且以其自由主義立場參與了台灣民主鞏固與國家形成最關鍵的政治工程,最終成為守護台灣主權與民主的自由體制(liberal institution)不可或缺的一員。如此具有公共性的商業媒體,如今卻因不敵資本邏輯與帝國壓力而將消失,確實令人感嘆與不捨。


不過,如果我們冷靜回顧《台蘋》18年來與台灣政治史一路同行的足跡,我們會發現它其實已經完成了重大的歷史使命,那麼我們或許會少一點感傷不捨,並且能用比較積極的心情來面對它的退場與轉型。


台灣《蘋果日報》發刊於2003年,這是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年度,其主旋律就是中國的崛起與擴張。這一年2、3月,源於中國的SARS危機擴散到香港、台灣。這一年6月29日,中國與香港簽訂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開啟經濟整合之路。兩天之後,50萬市民走上街頭反對23條國安立法,港中政治矛盾浮上檯面。這一年,香港粵語流行文化巔峰期的代表性人物──張國榮和梅艷芳,相繼離世,香港流行文化自此大舉北向追求中國市場。


SARS是「中國因素」全面入侵邊陲的隱喻,CEPA是中國入侵在經濟領域的表現,張國榮與梅艷芳的相繼離世,是一度自主的香港本土流行文化領域棄守的先兆,而50萬人7.1遊行,則是香港人首度公開抗拒中國在政治領域的入侵。2003年,中國透過疫病、經濟、政治與文化,全面在香港展演宗主國對殖民地的入侵、控制,並且不祥地預示了「明日台灣」的場景。

《台蘋》就在這個世界史的時點誕生,此後18年,它將和台灣一起在「中國陰影」這個喧囂的主旋律之下,走過一段捍衛自由與民主獨立的荊棘之路。我們可以分為3個時期,觀察這段歷程。


● 從第三種聲音到進步本土


第一個時期,是2003年到2008年,也就是陳水扁執政的中後期。這段時期,台灣內部有幾個重要的發展:(1)核四復工問題引發了公民社會與執政黨關係的重構,民進黨流失了傳統盟友與作為進步政黨的正當性。(2)陳水扁貪瀆事件進一步腐蝕了民進黨的正當性,也使政治本土主義路線陷入困境。貪瀆事件同時引爆了(3) 激烈的藍綠衝突與社會分裂性動員。此外,中國藉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浪潮與台灣壟斷資本結合,試圖「以商逼政、以經促統」。整體而言,此時民進黨面對多重困境:中國地緣經濟學的侵略、公民社會的疏離、貪瀆,以及尖銳的政治對立與社會分裂。最終,民進黨失去政權,而支持與中國經濟整合的馬英九當選,主導下一階段政局。

《台蘋》在這個階段以外來者之姿進入台灣公共領域,雖然採取《壹週刊》式揭發弊案的社會暴露(exposé)路線,對陷入弊案的民進黨政府多所抨擊,但在政治言論上則審慎地維持藍綠平衡的現實主義 (或機會主義)策略,無意間扮演了「第三種」聲音的角色,某種程度上發揮了防止藍、綠兩種民族主義在對立的社會動員氛圍中走向極端化的非預期效果。

第二個時期是2008年到2016年馬英九執政期間。這個時期,由政商菁英主導的經濟統一路線抬頭,馬英九政府開始正式與中國協商經濟整合,然而從2008年陳雲林來台簽訂兩岸協定所引發的野草莓學運開始,這個路線也在台灣社會激發出新一波反對「中國因素」的社會運動,例如2012年的反媒體壟斷運動,以及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這波本土社會運動取代了陷入低潮的民進黨,成為實質上的在野黨,經由本土論述的重構與社會動員,有效制衡了獨大的馬英九政權,阻擋了「服貿協議」的通過,最終還促成選票轉移與民進黨的復甦,以及2016年該黨的重返執政。

《台蘋》在這個階段秉承一貫的在野揭弊精神,強力報導這一波新社會運動,實質上成為盟友,與社運共同制衡馬英九政權。壹傳媒自身在2012年捲入親中集團併購的危機,成為反媒體壟斷的導火線與當事人,可能也強化了《台蘋》與社會運動合作的動機。無論如何,或出於真實信念,或出於審時度勢,《台蘋》在此過程中逐漸與台灣社會運動界形成某種隱然的「進步本土」同盟關係,成為台灣公民社會的一個重要成員。


● 與公民形成民主防衛同盟


第三個時期是2016年到2021年。這個時期,在台灣國內,韓國瑜所領導的群眾性經濟民粹主義運動,取代了前一階段馬英九的政商菁英同盟,成為新一波追求與中國整合的主導力量。國際上,美中對立之勢漸成,習近平廢棄九二共識,對台採取強硬擴張路線。2019年6月,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香港市民與北京宗主國全面決裂,正面衝突,這個衝突也加速了美中對抗與新冷戰態勢之形成。

韓國瑜的崛起與習近平的帝國主義路線促成台灣公民社會再度集結,開始推動「民主防衛」運動。史詩般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則透過台灣公民社會的動員與媒體的報導,迅速將反中國侵略的意識擴散到整個台灣社會,逆轉了半年前的經濟民粹浪潮,也促成了蔡英文的高票連任與台灣主權國家的鞏固。

《台蘋》在此一時期,不僅延續先前不分黨派的揭弊精神,率先揭發韓國瑜違法農舍等案,協助遏制經濟民粹主義浪潮的擴張,同時更大篇幅報導、全面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成為台灣公民獲知香港運動訊息最主要來源。對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的信仰,以及對香港唇亡齒寒的關懷,促成了《台蘋》與台灣公民社會之間一個新的民主防衛同盟。

從上面勾勒的軌跡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18年來《台蘋》在3個時期,3種相關但不同的脈絡下所展現的自由主義立場:(1) 在民進黨首次執政時期,「藍綠平衡」的現實主義不預期地緩和了社會分裂,也防止了極端主義的興起。(2)在馬英九執政時期,與台灣公民社會形成「本土進步」同盟,反抗資本與帝國結合,侵蝕台灣民主自由。(3)2018-19年以來,在日益加深的中國帝國主義侵略陰影下,再與台灣公民社會共構「民主防衛」同盟,捍衛台灣的主權、民主與自由,支持香港,反抗極權帝國侵略。


●台灣民主不可分割的部分


這3種自由主義,其實是一種連續的演化過程──代表《台蘋》從現實主義到真實信念,從商業利益到公民社會,從外來到本土的演化過程。來自香港的《蘋果日報》,被移植到台灣的土壤之中,在台灣民主鞏固、深化與國家形成的動盪歲月中,與台灣公民並肩作戰,一同捍衛自由民主,在此過程中逐步演化、轉化、生根,最終變成了台灣民主體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台灣的《蘋果》。

《台蘋》在2003年SARS和平醫院封院危機後來到台灣,並且將在2021年5月武漢肺炎肆虐下和平醫院所面對的新挑戰之中落幕,但歷史不會重覆,我們也不必唏噓,因為18年後台灣社會已經成長,和平醫院已轉化成抗疫基地,而同樣地,《台蘋》也已茁壯成熟,準備面對新的生命形式。

一切書寫在紙上的文本都將隨風消逝,然而捍衛自由的記憶如今已長成大樹,大樹成林,在林蔭下自由人生生不息。


---------------------------------------------------------------------------------------------------------------------------------------------------------------------------------------------------------------------------------------------------------------------------------------------------------------------------------------------------------------------------------------------------------------------------


5.➤〉胡元輝:「數位蘋果」的甘甜與苦澀


「數位蘋果」的甘甜與苦澀
( 胡元輝)


蘋果日報
更新時間: 2021/05/17 03:00


■當今傳播生態極不利於紙媒發展,然數位蘋果的滋味能否撼動更多閱聽眾的味蕾,需要更具想像、亦更為精緻的破壞式創新。資料照片(杭大鵬攝)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胡元輝/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台灣《蘋果日報》紙本要停刊了,消息傳來令人驚訝,卻不令人意外。畢竟當今傳播生態極不利於紙媒發展,一旦蘋果的滋味不必然要從紙本品嘗,甚至被許多新興的滋味所遮蔽,紙本《蘋果》的黯淡似乎只是早晚而已。問題是,數位蘋果的滋味能否撼動更多閱聽眾的味蕾?

新聞消費型態劇烈變化
台灣《蘋果日報》創刊於18年前,彼時正值新世紀的開端,雖然網際網路已經展現威力,但仍未成為新聞生態的主流;雖然智慧型手機已然初試啼聲,卻猶在商用的實驗階段。憑藉精準的市場導向,無羈的報導風格,紙本《蘋果》立刻成為台灣閱聽眾的寵兒,加上多元、開放的言論立場,更讓《蘋果日報》在台灣媒體地景中樹立超黨派的獨特形象。但18年後的今天,上述特質已經不是一家報社能否生存的關鍵。

閱聽人最大的媒體使用行為變化就是棄紙本、迎數位。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中心2019年的全球調查即發現,民眾接觸新聞來源的管道以網路最多(89%),其次是電視71%,印刷媒體只有30%。至於接觸新聞的裝置,則以手機最高(76%),其次是電腦(50%)與平板電腦(17%)。全球如此,台灣亦然,2020年的調查發現,83%的台灣民眾透過網路觸及新聞,電視與印刷媒體分別是62%與21%。在接觸新聞的裝置部分,台灣民眾的排序同樣是手機 (74%)、電腦 (41%)與平板電腦(16%)。

面對閱聽人新聞消費型態的劇烈變化,全球報業儘管使出渾身解數,企圖開源節流,但多數仍難以招架。主因就在於報業擁抱數位的過程中,新的數位收入多半無法彌補傳統收入的大幅縮減,更令報業經營者困擾者猶在於,儘管報業已經盡力開拓數位市場,但閱聽人取得數位新聞的主要來源卻是網路平台而非媒體網站。牛津大學的最新全球調查即顯示,只有28%民眾走「正門」,直接透過新聞媒體的網站或其App來瀏覽新聞,其餘72%的民眾係透過搜尋引擎、社群媒體或新聞聚合網站等「邊門」來接觸新聞。

換言之,民眾的新聞消費愈來愈仰賴大型科技公司以演算法來驅動的網路平台,此種情形尤以年輕世代為甚。報業的數位轉型所需克服的問題已不只是自身產品與服務的品質而已,還須面對以平台為基礎的新聞消費模式。無怪乎,儘管台灣《蘋果日報》已經是台灣媒體諸多轉型策略的先行者,包括動畫、即時新聞與網路訂閱制等,最後仍然無法克服全媒體營運的挑戰。《蘋果日報》的營運挑戰當然不是只有科技衝擊下的商業模式問題,但《蘋果》經驗卻是台灣報業數位轉型的珍貴教材。

數位轉型需破壞式創新
儘管報業前途未卜,牛津大學甫發布的另一項調查仍發現,全球受訪問的報業高層主管中,有四分之三多數認為,COVID-19疫情將加速他們的數位轉型計畫,包括更多的遠距工作模式,以及更快速的轉向以讀者為中心的商業模式。但這些主管所青睞的數位訂閱機制要如何可行?閱聽眾及其資料所顯示的洞見能否有效掌握?AI、5G等新傳播科技能否有效運用?聲音產品如何產生經濟效益?乃至諸如電子商務、活動舉辦等多元營收模式能否成功推動?可信賴的新聞品牌能否鮮明建構?顯然將不只是全球報業主管的課題,也同樣是「數位蘋果」無可迴避的挑戰。

其實,報業棄守紙本、專攻數位者所在多有,亦不乏取得階段性成果者。美國的《猶他新聞》(Deseret News)雖不能視為紙本報業的棄守者,但毫無疑問是數位轉型的範例之一。作為猶他州歷史悠久的報紙之一,《猶他新聞》原本也是一個綜合性的新聞媒體,但廣告營收大幅下降的事實,讓主事者決定進行破壞式轉型。該報社一方面停掉日報,改推出以信仰家庭為目標的全國性周報;另方面則開辦「猶他數位媒體」(Deseret Digital Media),積極運用行動與社群媒體,提供中小型企業所需的線上資訊與服務。結果傳統成本大為下降,數位營收日漸提升,數位轉型成果廣受矚目。

根據金氏世界紀錄的登載,1989年《紐約時報》星期日版頁數曾高達1612頁,重量為5.5公斤,如今俱往矣。毫無疑問,社群媒體與行動傳播所帶來的科技破壞,業已對新聞產業造成劇烈的數位革命,並使傳統新聞產業以廣告為基礎的商業模式遭到巨大衝擊。從報業數位轉型的角度而言,台灣《蘋果日報》決定棄守紙本、專攻數位的策略雖可理解,但挑戰只是開始,如何讓「數位蘋果」脫離苦澀,享受甘甜,顯然需要更具想像、亦更為精緻的破壞式創新。


----------------------------------------------------------------------------------------------------------------------------------------------------------------------------------------------------------------------------------------------------------------------------------------------------------------------------------------------------------------------------------------------------------------------------


6.➤〉范疇:香港,明天見!


香港,明天見!
(范疇)

蘋果日報
更新時間: 2021/05/17 03:00


■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遭港府藉口港版國安法,凍結名下公司財產與持有股份。 資料照片(香港《蘋果日報》)
圖片來源 : 蘋果新聞網


范疇/戰略作家


壹傳媒在台灣的《蘋果日報》紙版停刊,其中有紙本媒體經營大環境的因素,也有政治預期因素。逃港難民出身的老闆黎智英,長年的反共史人盡皆知,現因政治立場在香港被判刑、凍結個人金融資產,香港《蘋果日報》前途未卜,隔海的台灣紙版經營出現困境,結束是個無奈但理性的決策。


● 結束台蘋黎選擇體面退場


黎智英有無數機會人生再度逃難、逃離香港,但他選擇了留下。台灣《蘋果日報》紙本若以殘值低價出售,接手方也是有的,但看來他選擇了體面退場這條路。香港在過去20來年,出現了多起立場飄忽的媒體被收購後轉紅、而今依然叱喝風雲於香港、台灣、美國的案例。雖無緣相識,但印象裡黎智英從未立場飄忽,在公義與私利的天秤上,看來他是有所不為的。

發生在黎智英身上的事,與發生在香港身上的事,其實是一個銅板的兩面。這個銅板就是:專制之下無自由。

有人會說,這不是廢話嗎?依照語意學,「專制」與「自由」本來就是兩個對立的詞,有專制就無自由,有了自由,專制就無法存在。如果一般人的腦子真的如此清楚,那的確就是廢話。今天悲哀的是,明明是廢話,卻還需要講,因為幻念的力量是如此巨大。

以香港本身為例佐證多數人的腦子是糊塗的,有點殘忍,但這案例卻很利,不用利刀是切不開思考誤區的。香港當年上街抗議「送中」人數達百萬,震驚了世界。為什麼人數會達到百萬,甚至還有無數人由海外返港參加遊行?因為這些人腦中都還存在一個幻念──在中共專制政權下還有爭取自由的空間。你說是不是這樣?如果不是因為相信在專政之下還有爭取談判的空間,那你上街幹嘛?

這幻念葬送了香港的最後機會,恰似同樣幻念在1945至49年間葬送了民國政府的最後機會。2019年6月至今,香港的「反送中」抗議過程中死了多少青年?由於有幻念者和無幻念者之間的認知差距太大,這裡不想介入無謂的辯論,我們就說死的人數是「X」好了。這也是無奈,因為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北京城內究竟死了多少人,至今都還真相未明,我們只能說六四期間死了「Y」個人。


● 如果沒有幻念港命運不同


如果香港2019年上街的百萬人,腦袋都早已弄清楚「專制之下無自由」是個定理,他們還會採取上街抗議這種形式嗎?他們之所以上街,是不是大家腦中還有一個潛台詞共識──與專制政權還是有通過談判爭取自由空間的?如果他們當時沒有幻念,或許還不用犧牲到「X」人,香港的命運就可以不同了。

對台灣,這也算是一種「香港啟示錄」吧。篤定「專制之下無自由」的人,遇到專制入侵時,只有3種選擇:(1)立刻走人移民;(2)留下戰鬥;(3)阿Q式的安慰自己:沒有自由又何妨。

選哪一種是你我的自由;唯一不可選的是──以為專制政權進來後可以通過百萬人上街抗議要求自由。或者,你以為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和法治可以保障你的自由?還先不說台灣的法治程度只有60分,摻水摻沙子的縫隙無處不在,即使通過一人一票的操弄,也完全可以剝奪你的自由,而且法條一條都不會少。


● 保自由不讓專政體制進來


保障自由的方法只有一個:不讓專政體制進來,不管它是武攻還是文滲,或是由你現有的體制內部腐蝕起。

社會保自由的方式只有:自發性的民防、心防、社區互助。記住一位中國學者的告誡:美國的民主能走到現在,乃因為從建國之初開始人人背上背的都是一把來福槍,而中國人得不到民主,乃因為人人背上背的都是一把拖把。


過去的香港在實體上已不存,但香港人終將散至各地形成一個虛擬的夢中香港。明天見,香港。


----------------------------------------------------------------------------------------------------------------------------------------------------------------------------------------------------------------------------------------------------------------------------------------------------------------------------------------------------------------------------------------------------------------------------


7.➤〉李惠仁:蘋果的滋味



蘋果的滋味
(李惠仁)

蘋果日報
更新時間: 2021/05/17 03:00


■導演李惠仁(左)以3年時間完成《蘋果的滋味》紀錄片,圖為特映會海報。資料照片(張良一攝)
李惠仁/紀錄片導演


《蘋果的滋味》的每一場映後座談,一定有人問:「黎智英(壹傳媒集團創辦人)怎麼會願意讓你長期進到《蘋果日報》、《壹週刊》隨意拍攝?」而問這個問題的人,除了一般民眾還有傳播學者以及記者同業。因為台灣的媒體幾乎不可能讓紀錄片團隊自由、隨意的拍攝鋤報會議、編採會議、編版會議以及隨機的焦點團體訪談等等。「那你是怎麼說服他的?」我說,當年很多朋友進入《蘋果日報》,面對黎智英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想法,一開始,他們會說:「依照我的經驗,這個不可能啦!」聽到「不可能」這3個字,黎智英生氣的回答:「你沒試,怎麼知道不可能?!」沒錯,我的朋友們在《蘋果》上的第一堂課就是「常規,是創意最大的殺手」。


● 滋味如何台灣人應要懂


終於,透過多方管道聯繫以及多封信件的說明後,當時的CEO葉一堅約我談一談,一見面就說:「給你拍是可以啦,但,你應該不會罵我們吧?」我常常用這個情境來問新聞系的學生,如果是你,你要怎麼回答他?回他「會罵」,會不會就被拒絕了呢?如果回「不會罵」,我們又不是要拍《蘋果》宣傳片!怎麼辦呢?絕大多數的同學面對這個問題,大多選擇用「模糊」的字句來回答,無法確定當年如果我也用「曖昧」的方式回覆葉一堅,結局會怎樣?但,可以確定的是,當時,我毫不猶豫回說:「我一定會罵啊!如果我不罵你們,你一定很看不起我!」聽完之後,葉一堅哈哈大笑,然後,同意我們長期進入壹傳媒拍攝記錄。


得到允許,你最想拍的是什麼?當然是特勤組狗仔隊啊!傳聞檯面上的名人、政客隨時都有狗仔隊跟拍,人數超過200多人,真的是這樣嗎?相信觀眾一定很想知道最神祕的狗仔隊如何進行跟拍?新聞如何進行議題設定?裸體和屍體的照片如何選取與處理?身處其中的新聞工作者又如何看待這份工作?原先,我只計畫是用60分鐘來呈現。沒想到,開拍沒多久,在中國有龐大事業的旺中媒體集團創辦人蔡衍明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說:「六四天安門事件並沒有死那麼多人」、「中國在許多地方是很民主的」以及「期待統一」。這一番話,惹惱了台灣學界與文化界,澄社、媒觀、民主平台與多個人權團體也發起了「當中時不再忠實,我們選擇拒絕」活動。


針對蔡衍明的言論風波,《蘋果》與《中時》分別刊登不同學者的意見,反共的「蘋果」與親共的「米果」打起了筆仗,之後的「壹電視上架」、「旺旺中時併購中嘉案」、「黃國昌走路工事件」除了聞到「蘋果」與「米果」的煙硝味,也讓大家看到了控制台灣新聞言論市場背後的那雙巨大黑手。只是萬萬沒想到,就在「九一反媒體壟斷大遊行」結束後不久,黎智英要把壹電視賣掉,到後來竟然演變為「米果」要吃「蘋果」。於是,我當下決定拉高《蘋果的滋味》的高度,同時把片長加到120分鐘。


用120分鐘來談壹傳媒、談黎智英,有人問我:「《壹週刊》和《蘋果日報》進到台灣之後,把整個媒體生態搞得亂七八糟,影片裡面怎麼都沒有看到你去訪問《中時》、《聯合》或《自由》?」其實,這三大報我都有約訪,《中時》以「相關問題我們一概不回應」來回覆;《聯合》則說「現階段不便談論這個議題」;只有《自由》願意接受訪談,無奈,礙於篇幅,相關的回應無法在影片當中呈現。


如果你問我拍攝《蘋果的滋味》最大的遺憾是什麼?我會說:「聽不懂廣東話是我最大的遺憾。」2014年9月底,香港雨傘運動,我前去金鐘跟席地而座的黎智英進行第二次的深度訪談,我問他:「當年你找馬英九的愛將金溥聰來當壹電視的行政總裁,目的是為了能順利拿到執照嗎?」他用華語回我:「不是啊!如果是為了拿照,他要我都可以給他啊!」正因為我聽不懂廣東話,連香港腔的華語也沒能第一時間聽出來,原來,黎智英當時講的是「他要的,我都可以給他啊!」一直沒有機會追問他:「當時金溥聰到底跟你要了什麼?」不過,當時在第一線抗爭的他,斬釘截鐵的跟我說:「我不會離開香港,我已經做好隨時坐牢的準備。」


蘋果咬一口,滋味如何,台灣人應該要懂。


============================================================================================================================================================================================================================================================================================================================================================================================================================
锟斤拷锟洁辑时锟斤拷: 2021-06-18 09:29:24

加跟贴

笔名:     新网友请先注册笔名 密码:
主题: 进文集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