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 [专题] [检索] [独立评论] [海阔天空] [矛盾江湖] [全版论坛]

海阔天空

作者: 虏脻脦r   脨脣掳虏脕毛拢卢脧脢卤掳脠脣 2022-12-07 02:01:04  [点击:739]
鲜卑人
牛强 全新力量 2022-12-06 22:31 发表于河南
图片


早年,王石在他最早的自传“道路与梦想”里说,他母亲是一个鲜卑人。
我读大学的时候,朋友远道寄来一本席慕容的诗集“七里香”;席慕容这个名字,据她自己说,是因为她的祖上是鲜卑慕容氏。
前些天跟朋友喝酒聊,我说,现在的汉人基本上都不是汉人,众友抗议,后来我还写了个文章,细说了下历史上的汉人大灭绝。
事实是,现在的大部分汉人都是北方南侵的少数民族遗留下来,至少也是他们与汉人融合的后代,其中很大的一个可能,就是我们中的大多数是来自于鲜卑后裔,至少是有鲜卑血统,虽然这个民族早在隋唐之后就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细说下。
鲜卑族或者说鲜卑人的起源,本是以山为名的。
秦汉时候,匈奴冒顿(音:莫读)单于崛起,四面出击,先后击破、吞并了东胡、月氏(音:肉支)、楼烦、白羊等部,最终一统广袤无垠的北方草原。
被击败的东胡四分五裂,——不团结似乎是东胡的传统,其中的一个部落逃到了现在大兴安岭北部的嘎仙洞,王石记录的他的祖上就是在这个地方,现在内蒙古的东北部挨黑龙江的地方,古时候这个地方叫鲜卑山,于是这部分东胡人就称自己是鲜卑人。
图片

嘎仙,少数民族语里的意思就是部落、故乡。
被冒顿单于追得东逃西散的东胡人的鲜卑这一支,几十年、上百年忍气吞声,在山林、山洞里隐居求生,两三百年后,他们跟东汉配合报了祖上的一箭之仇,大败北匈奴,并迫使其含恨远遁欧洲。
跟他们配合的是东汉。这里,“汉”出现了。
匈奴远遁后留下了一望无垠的漠南空地,东西长一万四千余里,南北宽七千余里,山川、水泽、盐地遍布,全部被鲜卑人檀石槐占领,鲜卑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打下了日后鲜卑崛起的坚实的强硬的基础。
历史翻到了五胡十六国的南北朝时期这一页,鲜卑人大放异彩。
作为五胡中的一胡,强悍的鲜卑各部落纷纷强势崛起,并南延统治到中原地区,在华北相继建立了五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等政权都是慕容鲜卑的天下)、西秦、南凉、拓跋魏、北周等十多个政权,其中的北魏一度统一北方,作为北朝与南朝的刘宋相对峙。
看气势,强盛的鲜卑人将要进入长期统治状态了。
然而,和匈奴一样,鲜卑人也是昙花一现。
仅在随后到来的隋唐之后,鲜卑人象他们的突然崛起一样,又突然消失了。
他们人那么多,势力那么强,他们都去了哪儿?
他们中的大部分被汉化了,小部分被其他民族化了。
其中的“大部分”,他们是自己主动被汉化的。
入主中原以后,鲜卑人与汉人(就是上面说的东汉的遗留)进行日益深厚的文化交融,且乐此不疲,这是鲜卑统治者的主动行为。
鲜卑第一首领檀石槐去世后,鲜卑部落即刻回到四分五裂状态。其中的慕容鲜卑倒向东汉,成为东汉的草原轻骑兵,汉灭以后的曹魏(明帝)时候,鲜卑将领莫护跋跟随司马懿攻入辽东,被封为率义王。
接下来说重点。
平定辽东后,司马懿把辽东的汉人首领公孙氏及其党羽,男子十五岁以上的七千余人全杀,千万了辽东的“汉人真空”;此后,鲜卑人中的慕容氏、段氏等不断迁入辽东,再这后,鲜卑人又扩延领地至高句(音:勾)丽也就是现在的朝鲜,并被封为左贤王。
慕容氏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汲取汉文化,对汉家的经济、思想、农桑、法制、政治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模仿,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席慕容和友人寄来的那本七里香。
慕容氏身为鲜卑,却以中原正统为荣,首领慕容廆自称是“有熊氏苗裔”,称其先祖为“高辛氏之子”。
有熊氏、高辛氏(即帝喾)身列汉人的“三皇五帝”,是华夏汉人的正源,由此可以看出,慕容氏力图想让鲜卑人挤身于汉人之列。
慕容廆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干脆建立起了政权,不再用左贤王和单于的名号,自称为燕王,南北朝中北朝的前身之一,——燕国,出现了。
慕容氏开启了鲜卑汉化的先例,他之后的拓跋氏政权(各种魏),不仅进行了两次南迁,移鲜卑入汉区,还把鲜卑的汉化工作发展到了极致。
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即学习曹操进行大规模的屯田,同时任用汉人做谋士,可以想象,这个进程十分缓慢。
鲜卑人汉化的快速推进,是在孝文帝拓跋宏执政时候开始的。
孝文帝他奶奶的(不是骂人)的汉文化积淀比较深,他奶奶就是冯太后,正宗的汉人,老家在河北,就是现在产衡水老白干的那地方,孝文帝是跟着他奶奶冯太后长大的,所以对汉文化十分认同。

执政后,他下诏不准随意买卖汉人作奴婢,后又以“外示南讨,意在谋迁”为由,终把首都迁到了中原腹地的洛阳。
迁都后,他开启了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本质上,这是场一系列的鲜卑汉化改革。
改革内容包括颁行均田令、制定租调法、禁穿胡服、官方场合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复姓为单姓等,力度不谓不大,连皇上、贵族的姓氏都改了。
当时鲜卑的八大贵族,皇族拓跋氏改姓元,独孤氏(皇后一族,前朝皇族)改姓刘,步六孤氏改姓陆,贺赖氏改姓贺,丘穆陵氏改姓穆、勿忸氏改姓于,纥奚氏改姓嵇,尉迟氏改姓尉。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北魏的经济、文化得以快速发展,但同时,它也加深了北方六镇鲜卑与南方洛阳鲜卑的矛盾。到北魏末期,六镇起义遭镇压后分解,北方鲜卑部落大规模南下,而北魏本身也随之分裂成了东魏与西魏,后又被北齐、北周所取代。
北齐、北周都曾意图恢复朝着鲜卑化,但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表面上恢复鲜卑旧俗,实际上是在继续深入汉化,因为先进的汉文化可以使国势增强。
事实证明,后来他们果然灭掉了推崇鲜卑文化的北齐。
汉人虽弱,但汉文化再次胜出。
那些推行鲜卑文化的鲜卑政权最终落败,随之,在北周过渡到隋时,隋文帝杨坚掌权,他下令北周时候被鲜卑的宇文泰改性的汉人恢复了汉姓,杨坚不再叫普六茹坚,大野渊也改为李渊,也就是后来的唐高祖即唐太宗的爸爸,据考,李渊的祖上是地地道道的鲜卑人。

到了这时,朝野中从皇上到平民,无论汉人还是鲜卑人,全都自称是汉人。
自此,也就是从北周到杨隋,皇族拓跋鲜卑的汉化完成。
隋、唐的皇族,都和鲜卑血统保持着密切的通婚关系,比方说鲜卑的独狐信,老头儿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李曈胙罴幔睢⒀罘直鹕绿聘咦胬钤ê退屐镜垩罟悖恢罄钤ㄓ腭际辖岷希绿铺诶钍烂瘢焕钍烂裼钟氤に锸辖岷希绿聘咦诶钪危侨加邢时把常堑暮笕艘惨谎
独孤氏、窦氏、长孙氏三族都是当时的鲜卑贵族,皇族尚且如此,遑论民间?
少数鲜卑族的大姓氏比如长孙、宇文、慕容、独孤等,虽然没有被改为单姓,但他们此后也没有再使用鲜卑贵族的名号。

陈寅恪提出的“关陇贵族集团”概念,就是基于鲜卑贵族而论的。到了北宋时候,我们熟知的杨家将、佘太君那些,其实就是名将辈出的西北折氏,包括折御卿、折惟中等,他们都是鲜卑折倔氏族裔。

汉人中有相当数量是来自于汉化了的鲜卑人,但并不是所有鲜卑人都被汉化了,即便是在隋、唐之后。
小部分落败的鲜卑人回到北方老家,与五胡中的另外一些胡,包括羌、氐等少数民族融合成新的部落。
可惜,他们不再以鲜卑为名,而是成为了吐谷(音:玉)浑、党项等民族,重新回归到祖先的游牧生活。
吐谷浑人开始活跃,其名称来自慕容氏的慕容吐谷浑。
隋唐之前的鲜卑,主要有东部鲜卑、西部鲜卑与北部的拓跋鲜卑,慕容氏即属于东部鲜卑。
西晋末年慕容涉归去世后,长子慕容吐谷浑与次子慕容廆交恶,慕容吐谷浑就带着本部人马来到了阴山,后遇永嘉之乱,就继续西迁,来到陇西。
战乱中,西秦乞伏氏灭掉了南凉秃发氏,自己却被大夏赫连氏所灭,然后吐谷浑又灭了大夏,于是,各残存的鲜卑部落秃发部、乞伏部、乙弗部以及匈奴赫连部,大多都被并入了吐谷浑部落中。
到这时候,吐谷浑已经失去了鲜卑族的特色,成了一个独立于鲜卑之外的部落联盟,随着队伍的状大,它从隋的心腹成为隋的心腹大患。
隋与铁勒的联手把吐谷浑打败,吐谷浑王伏允携残部归附了党项,而在党项的部落中,最强大的部落却是鲜卑拓跋部。
不过,到了北宋,强盛一时的吐谷浑或被其它部落兼并,或在战乱中迁入中原、并入汉人,只有西北党项这一支保持强大,并最终建立了西夏政权。所以说,西夏人是有着强悍的鲜卑人的血统的。
而作为鲜卑的另一个强劲支,此时的吐谷浑却早已烟消云散。
除了西北的吐谷浑和党项,残存的没有被汉化的鲜卑人还向东北发展,演化成为契丹和库莫奚,还向北方发展,演化成为室韦和蒙古。
室韦是个音译,古书里也称作“失韦”或者“失围”,是鲜卑族裔的一支,活动在北方。当拓跋氏南侵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时,“鲜卑”就成了拓跋氏的专属称呼,而留守鲜卑故地,也就是现在内蒙东北部和嫩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原住鲜卑人就被称为了“室韦”。
史书中对室韦的另一些称呼,我们可能更熟悉些:唐代,室韦又被称为“达怛”,或“鞑靼”、“达旦”,他们的血统现在远布在东亚和俄罗斯,其中包括一位沙皇戈东诺夫。

西北的室韦人依附于突厥、回纥等部落,后来受突厥西迁以及回纥远征外蒙古的影响,大批室韦人涌人外蒙古高原和内蒙古西部艰难求生,最终,蒙古高原上诞生出了北方草原上的霸主——蒙古族,并最终扩张成世界版图最大的帝国,并短暂地统治了中原。
还有另外一些我们熟悉的民族名字,它们也与鲜卑族有关。在战乱中,少数未被同化的鲜卑族裔在自己的栖息地艰难为生,他们没有被汉化,而演变成了现今的土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等,他们的先人,都是尝尽酸甜苦辣的鲜卑族,这些酸甜苦辣多到让他们不想再以鲜卑为本族冠名。

鲜卑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起起伏伏、酸甜苦辣呢?
原因之一,鲜卑人尚武。
作为游牧民族,鲜卑人以畜牧为业,气候适宜、水草丰美的地区是他们的生存之基,而争夺优良牧场,则需要部落之间通过武力手段解决纷争,这没什么可商量的,五胡“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陈寿称鲜卑人“贵少贱老,其性悍骜”,对武力极为推崇,而范晔则称鲜卑人“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无世业相继”。
鲜卑人的思维模式,就是以武力解决问题,即便在他们靠武力在中原建立起了政权、效仿汉人进行农耕、进入农业文明之后,流淌在血液里的尚武基因却从未减少或改变。
正因为如此,鲜卑人在建立政权后很少会休养生息,仍是对外穷兵黩武、四处征战,所谓治国理政,就是扩张领土、发动一场又一场侵略战争,这是他们祖上流传下来基本国策。
北魏拓跋氏、西秦乞伏氏、南凉秃发氏、燕国慕容氏以及唐代的吐谷浑政权,莫非如是。
战胜了,当然可以得到大批的人口、土地和物资,不过自身当然也会有人口方面的损失,但是一旦战败,作为没有什么根据地国土的游牧部落,那将是对本国人口的大伤元气的极大损耗。
五胡十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超频繁,城头变幻大王旗,从建国到亡国往往只需几年、十几年,长的也仅有几十年,鲜卑人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政权更叠频繁的原因,以游牧、打仗为生的鲜卑人,随着国家的建立而人口剧减,尚武文化导致了战争,战争导致了人口锐减,这是无争议的,曹操说话,“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百口不余一,念之断人肠”。
典型的例子,就是鲜卑的后族蒙古人,和他们建立的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强大无比的、却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的元。

多年前,我给我的侄女起的名字叫“静文”,静,取宁静致远之意,文,取尚文弃武之意(她的妈妈姓尚)。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以“斗争”为主线,那就注定走上了一条巨大内耗之路,一个人也是如此。
原因之二,鲜卑人从不放弃部落联盟式的组织形态。
鲜卑虽然建立过无数国家,甚至是强大的国家,但它始终没有放弃“部落联盟”的组织形态,这让它所建立的政权全部都是速亡政权。
从嘎仙洞起,鲜卑族是从大大小小的部落中一路走来的,不幸的是,他们一时一刻也没有抛弃过“部落管理”这一组织形式,即便仿照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汲取了汉文化中的众多精华,建立起中原文明式的国家,仍然没有抛弃过它。
部落式管理,即“各自畜牧营产,不相遥役”,各部落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这种组织形式的弊端是致命的,周即以此而亡。
最早鲜卑崛起时,即东汉时期,檀石槐靠强悍的武力统一了鲜卑各部,组建起部落联盟,并将联盟其分为中、东、西三个大部,每个大部又分为十到二十个“邑落”,派出“大人”协助其进行管理。
“大人”类似于封疆大吏,他们之间互不隶属,平时只向檀石槐负责。
檀石槐死后,鲜卑人中再没有出现过一个能慑服、统领鲜卑各部的核心人物,于是此后鲜卑各部长期各自为政。
东汉亡后的北方气候日渐恶劣,草原上的游牧生活难以为继,鲜卑各部不得不效仿檀石槐组建起部落联盟,对于打仗来说,“团结起来力量大”是个真理,所以,在组建联盟的时候鲜卑各部并不介意吸纳非鲜卑族的部落成为联盟成员,比方说东汉时北匈奴远遁,“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鲜卑宇文部曾以匈奴人为主体。
这种联盟貌似强大,实际上却结构松散,很容易崩盘,因为新入盟的部落、邑落能轻易入盟也能轻易脱盟,一转身就加入了其它联盟,有奶就是娘。
这就导致了鲜卑人在只参加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大剧演出的上半场后即掩面而退,在五胡十六国之后,喧嚣一时的鲜卑人或被汉化融为汉人,或遭重创隐入江湖,其中,作为鲜卑慕容的唯一纯正后裔,吐谷浑在逃往西北地区后,也只能无奈吸收羌、氐等部落不断稀释着自己那好战即喜欢以部落为单位各自为战的鲜卑基因,由此逐渐在失去部落主导地位的同时也一天天失去了鲜卑的血统,以至于名称都不再叫鲜卑,而改称吐谷浑,其它如党项、契丹等莫非如是。时间在不动声色中改变了一切,吐谷浑、蒙古、鞑靼、契丹、党项、土族、锡伯、达斡尔乃至今天汉人中的你我身体里都或多或少流淌着鲜卑血液,或者说,是强悍的鲜卑人随着历史长河的缓缓流淌,低调地、默默地融进了世间的芸芸众生。

加跟贴

笔名:     新网友请先注册笔名 密码:
主题: 进文集
内容: